当地时间11月3日,美国航空系统的“停摆阵痛”突然升级——交通部长肖恩·达菲在采访中撂下一句足够震动的话:“如果联邦政府停摆让航空旅行变得不安全,我们会直接关闭整个空域。”这句话像一把尺子,精准量出了当前美国航空业的“危险边界”。
虽然达菲强调“目前还没到那一步”,但机场里的延误乱象已经足够刺眼:近期美国多地机场的航班准点率跌到“新低”,乘客拖着行李在登机口排成长队的画面,成了社交平台上的“高频内容”。更让人不安的是“看不见的隐患”——美国长期缺2000到3000名空中交通管制员,而自停摆以来,1.3万名空管员和5万名安检员工被迫“无薪上岗”。这些原本就常年超时工作的“航空守护者”,现在要一边盯着雷达屏,一边发愁房租和账单,越来越多人因压力过大请病假“缓口气”。
“空管员的精力是航空安全的‘保险丝’,但现在这根保险丝快烧断了。”有资深航空从业者告诉媒体,停摆前空管员就经常要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,停摆后无薪的压力像“叠buff”,“你没法要求一个连饭钱都没着落的人,保持100%的注意力去处理复杂航线。”
达菲的警告不是“危言耸听”——航空安全的底线容不得半点试探,但“关闭空域”这种“终极手段”,本质上是把“政治博弈”的代价转嫁到了普通乘客身上:要么被困在机场等着不确定的航班,要么彻底取消出行计划。而这一切的源头,不过是两党在联邦预算问题上的“僵持不下”。
当“政府停摆”从“新闻标题”变成“真切影响每个人的生活”,美国人的焦虑已经从“什么时候能恢复上班”,变成了“什么时候能安全出门”。毕竟,没有人愿意成为党争的“代价”,更没有人想让自己的出行安全,变成政治家谈判桌上的“筹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