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11月7日,渥太华府的玻璃幕墙外飘着细雪,卡尼站在新闻发布台后,声音比窗外的天气更冷——“几十年来,加拿大与美国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,如今已结束。”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加拿大人藏了一年多的情绪。
没人会忘记今年年初的场景:美国新一届政府刚上台,就把加国的木材、农产品列进“高关税清单”,每批过境的卡车都要在边境多等3小时;更让人气闷的是,美方官员去年底居然公开说“加拿大早晚得变成美国第51个州”——这种“把邻居当附庸”的态度,像根刺扎在每个加拿大人心里。
多伦多的农场主汤姆最有感触。他种了20年的蓝莓,每年有60%销往美国,今年关税一加,每箱蓝莓的利润少了15加元。“以前总觉得‘美国市场稳’,现在倒好,刚谈好的订单说黄就黄,我只能把货往欧洲运,运费贵了一倍。”温哥华的卡车司机玛丽也吐槽:“每周跑西雅图的线路,以前只要查一次证,现在要翻三遍车厢,有时候得熬到凌晨才能过关——美国的‘任性’,最后都是我们老百姓买单。”
其实早在半年前,加政府就开始悄悄“找退路”:和欧盟续签了贸易协定,跟日本谈成了农产品合作,甚至派代表团去东南亚考察电子供应链。“我们不是要和美国‘翻脸’,是要把‘依赖’变成‘选择’。”卡尼在讲话里强调的“经济独立性”,成了最近加拿大街头巷尾的高频词——蒙特利尔的大学生艾玛说“虽然担心就业,但总比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强”;渥太华的退休教师约翰则感慨“几十年的‘邻邦情’,终究敌不过美国的‘利益优先’”。
最戳人的是魁北克市的小餐馆老板露西。她的餐馆主打“美加融合菜”,以前每天有三分之一的客人是美国游客,现在游客少了一半,她把菜单改成了“加拿大本地食材特辑”。“以前觉得‘沾美国的光’是好事,现在才明白,自己的味道才最稳当。”
卡尼的话不是“宣战”,是一个国家对“尊严”的表态——当邻居不再把你当“伙伴”,而是“附属”,再紧密的关系也会裂开缝隙。而加拿大的选择,或许也是很多依赖单一市场的国家的缩影:与其抱着“旧关系”不放,不如早点为自己铺一条“新路子”。
雪还在下,府外的加拿大国旗飘得很稳。就像卡尼说的:“我们的经济,不该拴在别人的政策里。”这句话,不仅是说给美国听的,更是说给所有加拿大人听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