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风裹着松针味钻进衣领时,高伟正蹲在大青山的灌木丛里,指尖夹着个压扁的可乐瓶——这是他今天捡的第327个塑料瓶,也是10年来第371次走进这片山。作为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新城支行的员工,他的“业余生活”比账本上的数字更有温度:10年捡了10万多个饮料瓶、11万多根烧烤签,加起来2万多斤垃圾,卖废品的8000多块全捐了,连退休的妻子都成了“战友”。

男子10年进山371次捡了2万多斤垃圾

一次爬山的“意外”,变成10年的“执念”2015年国庆,高伟和朋友爬大青山,走到山腰时被路边的垃圾绊了脚:灌木丛里塞着饮料瓶,石缝里卡着烧烤签,好好的秋景像被撒了把“碎纸片”。他蹲下来捡了满满一袋,下山时手被灌木划了道小口,却忽然想通了——“既然看见,就别装没看见”。

男子10年进山371次捡了2万多斤垃圾

从那以后,高伟的后备箱里永远躺着个蛇皮袋:周末去草原,带一袋垃圾回来;节假日爬野山,袋子装得鼓囊囊。没有固定路线,没有强制计划,他给自己定了个“小目标”:每年捡1万个瓶子,或1万根烧烤签,“做减法比打卡容易坚持”。银行的记账习惯被他用到了捡垃圾上:每一次的收获都写在笔记本里——塑料瓶71322个、铝罐15134个、啤酒瓶12777个,连“其他垃圾3894.94斤”都算得清清楚楚。

男子10年进山371次捡了2万多斤垃圾

妻子从“反对”到“加入”:他捡的不是垃圾,是“山的呼吸”最初,妻子王丽芬是“反对派”:“一个人进山不安全,车后备箱全是臭烘烘的瓶子,邻居还说‘好好的人怎么捡垃圾’。”可高伟改不了——周末早起扛着袋子出门,雨天穿雨衣蹲在树下捡,连年休假去山西旅游,都要沿着长城遗址捡几个瓶子。“后来看他蹲在山里的样子,像在和山说话,我就软了。”王丽芬退休后,干脆成了“搭档”:两人背着同款蛇皮袋,在呼和浩特方圆100公里的山里转,有时候碰到游客扔垃圾,还会笑着递上垃圾袋:“别丢,山会疼的。”

男子10年进山371次捡了2万多斤垃圾

8000元废品钱全捐了:他要的不是“表扬”,是“更多人一起”能卖钱的塑料瓶、铝罐,高伟都攒着拿去废品站,10年加起来卖了8000多块,全捐给了环保组织。“不是图什么,就是觉得这些瓶子‘换了种活法’。”更让他开心的是,自己发在社交平台的捡垃圾视频,吸引了一群“同路人”:他建的义务捡垃圾群,最少有10多人响应,最多一次来了100多个人。有网友说在山西长城见过他们,高伟笑着点头:“旅游也不忘‘打卡’垃圾,山不分省,环保也不分。”

男子10年进山371次捡了2万多斤垃圾

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高伟把装满垃圾的袋子往肩上提了提,里面的瓶子撞出清脆的响。他说自己不是“英雄”,就是个“想让山变干净的普通人”:“你看这山,本来该是绿的、香的,不该被垃圾裹着。我捡的不是垃圾,是把山的样子,还回山本身。”

男子10年进山371次捡了2万多斤垃圾

风里传来松涛声,像是山在回应——那些被捡起的瓶子,那些一起走的脚印,都是给这片土地最温柔的“情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