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美国记者带着“到底谁在买中国商品”的疑问钻进义乌贸易中心时,首先撞进眼里的,是龚浩摊在柜台上的新合同——这位做了十年派对用品的老板,今年把美国客户的“消失”变成了新机会:欧洲圣诞市场的花环订单、东南亚新年派对的兔耳朵需求,堆在电脑里占满了桌面,“以前美国客户要货占一半,现在?连零头都不到,可生意没少做”。

义乌的热闹从来不是“靠一棵树撑起来的”。刚揭幕的新贸易中心比上百个足球场还大,门口电子屏循环播着“向世界展示中国硬核制造”,里面的摊位挤得满满当当:玩具摊的无人机在头顶盘旋,家用电子摊位的充电线堆成小山,连卖挤压玩具的菲奥娜·周都在低头核对南非客户的订单——她的橡胶鸡、鸭曾风靡美国市场,今年为扛关税给美国客户打了5%折扣,现在把这些“曾征服美国孩子的玩具”发往东南亚和非洲,“以前觉得美国是‘必争之地’,现在才发现,南非的孩子捏着橡胶鸭笑的样子,和美国孩子没两样”。

这些商贩的“订单转向”,藏着中国制造最实在的“抗压能力”。海关总署上周的数字摆得明明白白:9月中国出口3286亿美元,创6个月来最快增速,对美出口虽然降了,但对欧洲、东南亚的出口涨了,连非洲市场的订单都比去年多了两成——原来中国商品的“买家”,早就从美国超市的货架,跑到了更多国家的街头小店。

最让美国记者“打破认知”的,是坦桑尼亚姑娘罗达·恩盖伦比的故事。26岁的她揣着“去中国找商机”的念头,第七次来义乌,她在达累斯萨拉姆卖家电和餐具,以前靠中间商赚差价,现在自己蹲在摊位前挑货,手机里的TikTok还在直播:“肯尼亚的朋友要首饰,刚果(金)的客户要餐具,中国商品便宜又耐用,我每订一笔货,都是非洲市场的‘需求信号’。”

走出贸易中心时,美国记者盯着门口的标语愣了愣——所谓“中国硬核制造”,从来不是“绑定某一个市场”的执念,而是“把商品卖到更多地方”的本事。就像龚浩收拾订单时说的:“美国客户走了,还有欧洲;欧洲稳了,还有东南亚;连非洲的朋友都来找咱们,这就是中国制造的‘硬’——生意不会断,因为路越走越宽。”

当全球贸易的风刮得越来越急,义乌商贩的新订单、非洲姑娘的TikTok、海关数据里的“新增长”,拼成了最生动的答案:中国制造的底气,从来不是“依赖谁”,而是“能卖给更多人”。那些从美国转向东南亚、从欧洲延伸到非洲的订单,就是中国制造业最扎实的“护城河”——毕竟,把商品卖到全球每一个有需求的角落,才是“硬核制造”最实在的注解。

美记者义乌感受中国硬核制造实力